标王 热搜: 旅游  政策  三亚  物联网  科技  云南  北京  西安  旅游物联网  户外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快报 » 行业新闻 » 正文

玉树民族传统村落的保护之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3-18  浏览次数:10
核心提示:  8月的玉树,鲜花盛开气候宜人。8月11日至14日,由中共玉树州委、州政府主办的中国民族传统村落三江源(拉司通)峰会在青海省玉
   8月的玉树,鲜花盛开气候宜人。8月11日至14日,由中共玉树州委、州政府主办的中国民族传统村落三江源(拉司通)峰会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拉布乡拉司通村举行。在为期4天的峰会期间,来自全国的数十位专家、学者考察了称多县的5个藏族古村落,并在3场主题论坛和1场专题讲座中,就藏族古民居建筑的现状以及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永续利用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希望以此次峰会为契机,共同推动玉树古村落及其文化的保护和发展。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让当地群众更加爱护古村落和保护本地文化,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古民居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的目标。”玉树州副州长马铁峰说。
  民族村落的文化美
  8月12日,参加峰会的专家和学者实地考察了称多县的科玛村、木苏古村、布由村、卓木齐村、吾运达村。
  一路上,只见长江源头——通天河在高山峡谷中蜿蜒穿行,两岸的青山之上,一座座古老的藏族村落宁静而安详地伫立。“沿着通天河流域,称多县有23个有价值的传统村落保护点。这些村庄都有共性:对面有一条河,后面有一座山,藏族村落一般不去扰动河,而是去依靠山,体现出藏族建筑的生态思维。”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藏式建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马扎·索南周扎是一位充满激情的藏族学者,曾在称多县和玉树县调研考察多年,对于民族建筑,特别是藏族建筑有系统的思考。在马扎·索南周扎看来,生存在南极、北极之外的世界第三极的藏族同胞具有很高的智慧,他们在高寒缺氧、资源极其匮乏的情况下,就地取材,把房子建在山上,以最小的资源支配和最少的自然利用为原则,体现了藏族同胞尊敬自然的谦卑之心。“藏区有两种美,一种是无人干扰的美,呈现生物的多样性,这叫洪荒之美;还有一种美是人参与到生产体系里面的美——田园之美,这种田园之美是人文和自然相得益彰、和谐共生的美。这种田园之美在三江源地区的传统村落里得到充分体现。”马扎·索南周扎说。
  “称多县科玛村的藏族民居是藏民族传统村落的代表。藏民居凝聚着藏族人民的营建智慧。藏族古民居大都用石头堆砌而成。”西藏自治区建筑勘查设计院副总建筑师木雅·曲吉建才说。木雅·曲吉建才是民族古建筑设计专家,对民族古建尤其是藏族古建颇有研究。据他介绍,玉树地震后,他们在震后现场看到一些古民居在经历了强震后石头墙却依然完好,其抗震性能较强。“因为其建筑结构是活动的,结构相当稳定,地震时木头做的梁柱稍微动一下,停止震动后房子基本无损。”木雅·曲吉建才对藏族民居建筑的结构赞不绝口。
  加强保护刻不容缓
  “民族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保留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根基。”在马铁峰看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民族传统村落面临衰落、消失的处境,加强民族传统村落保护刻不容缓。
  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系副研究员罗桑开珠在参观了几个藏族古村落后,对藏族古村落的现状颇有感触:“有的古村落生存环境和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人们无法在此继续生活,不少古村落如今人去屋空。”罗桑开珠认为,被遗弃的藏族古村落需要保护,“因为它是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化,通过它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过了哪些地方。从这些村落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个区域,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对于至今还有人居住的活态化的民族村落,罗桑开珠建议应该把它们守护好建设好,使其继续生存下去。“发展民族地区经济,解决群众生存是民族村落保护的首要途径。只有把村民的生活改善了,才能把物态的古村落保留好,或者是建设好。”罗桑开珠说。
  马扎·索南周扎认为,做好对当地村民的产业培育是解决民族传统村落空心化的道路之一。“三江源地区民族传统村落的规模是由当地的资源承载量来决定的。我们要协调好资源的生态承载量、资源分配和人口之间的关系,以这个为边界开展产业培育。”
  据称多县委书记尼玛才仁介绍,2016年,称多县聘请专家学者,行程千余公里,对全县近50个传统村落进行摸底调研,最终筛选出23个具有保护利用价值的传统村落。同年,与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藏建专委会签订科研合同,共同开展《称多县通天河流域传统村落保护申报基础资料信息库》和《称多县通天河流域传统村落调查研究报告》两个课题的研究,“主要想为传统村落传承保护和合理利用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和理论依据。”
  发展是最好的保护
  “如何保护利用好民族传统村落,如何使民族传统村落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青海省文物局局长牛军说。
  如今,各地都在探索如何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如何解决传统村落发展和利用之间的矛盾。地处民族地区的青海如何加强民族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此次峰会众多专家学者来称多实地考察,并在峰会上各抒己见,纷纷为民族传统村落的保护出谋划策。“希望能为称多和玉树民族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案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与环境研究所所长、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军教授认为,青藏高原是中国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世界第三极,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因地制宜,与旅游相结合,是青藏高原民族传统村落保护的一条新路。”
  尼玛才仁踏遍了称多的山山水水。在他看来,专家学者们考察的5个古村落与峰会举办地——拉布乡拉司通村,同为古藏村,处境却截然不同:那些古村落人烟稀少,到处残垣断壁;拉司通村却因为利用古藏村的民居资源发展旅游业,村落充满生机,民居利用率很高。
  据介绍,玉树地震发生后,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拉司通村398户村民在原址重建新居。新居使用了传统的建筑工艺和材料,门窗采用传统藏式木质雕刻框架,其外观保持了原有风貌,体现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参观。村民久美才仁今年46岁,震后重建时他投资150万元,建起了家庭宾馆,有4间客房,16张床位,年收入达5万多元。目前村里兴建了三四十家家庭宾馆或藏家乐,还开设了拉司通游客接待中心。
  “拉司通村在古村落中具有象征意义,可以从中找到民族古村落保护、发展、开发、利用的路径。”尼玛才仁说,“称多县已经明确了民族村落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思路,但受财政投入有限、技术力量不足等客观因素制约,古村落文化的抢救与保护、传承与发展仍然任重道远。真诚希望社会各界以及专家学者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称多民族古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 资讯快报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快报
点击排行
分享按钮
展开